地下壓裂縫網展布情況是什么樣的?儲層改造效果如何?……這些困擾技術人員的難題,以往只能靠想象和壓裂軟件模擬。如今,圍繞評價壓后效果、優(yōu)化壓裂措施、提高地質建模精度,江漢油田依托集團公司重大先導試驗和科研項目,組建多專業(yè)聯合攻關團隊,在涪陵頁巖氣田立體開發(fā)區(qū)實施壓后取芯,揭開了地下人工縫網的神秘面紗。
鉆井取芯在頁巖氣勘探開發(fā)中十分常見,但壓裂后,甚至開采后水平井取芯,這在國內還沒有先例。
先出發(fā),意味著先遇到困難。面對頁巖氣壓后復雜縫網區(qū)取芯易漏、易垮、易噴、易碰,巖芯收獲率難以保障等難題,江漢油田油氣產能建設管理中心聯合油田研究院、工程院開展攻關,不斷突破極限,創(chuàng)新形成了大斜度井、水平井壓后取芯技術,推動涪陵頁巖氣田壓后裂縫區(qū)鉆井取芯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截至目前,已完成6口井壓后取芯,取芯長度1122.96米,巖芯收獲率平均達到98.9%,為評價氣田壓裂效果和立體開發(fā)政策提供了第一手基礎資料。
難度大、風險大、方法難
“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4月1日,在巖芯庫內,技術人員正在仔細研究焦頁12-檢1井122.45米的巖芯,精細刻畫裂縫的走向、條數、大小、寬度,用以評價壓裂效果。
作為國內首口頁巖氣壓后取芯井,焦頁12-檢1井的成功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壓后取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江漢油田工程技術管理部經理張玉強坦言。常規(guī)取芯會避開裂縫區(qū),而壓后取芯目的層必須是人工裂縫發(fā)育的壓后頁巖地層,“人工裂縫區(qū)巖芯破碎,導致巖芯易脫落、收獲率低,甚至有可能收獲不到巖芯”。
除了巖芯破碎,已經投產的老井開采后地層壓力虧空嚴重,壓力系數低,地層能量不足,鉆進過程中容易垮塌。加上要在井網之間來回穿梭,鉆井液有可能漏失到鄰井中,造成鄰井“淹死”,或者鄰井氣竄導致井噴,風險非常大。
“在幾千米的地下,井筒之間的距離只有幾十米,一旦數據不準,就會碰到老井套管。”油氣產能建設管理中心鉆井管理室主任代永波說。
這些可預料的困難讓技術人員對壓后取芯望而生畏。當時,能不能打成井、取不取得出巖芯,成為大家討論的重點。但為了評價頁巖氣壓裂效果、了解剩余氣分布,裂縫區(qū)取芯必須拿下。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聚焦打成井,江漢油田打出工藝、工具優(yōu)化“組合拳”,采用高性能低密度水基鉆井液,有效降低了地層漏失和坍塌風險,以及對巖芯的污染,確保巖芯含氣性等基本信息完整,方便后期研究,同時改進鉆頭、螺桿等工具,優(yōu)化鉆壓、鉆速等取芯參數,不斷提高施工成功率。
在鉆進過程中,地質導向人員駐守現場,仔細判斷地層層位,增加測量頻率,確定好鉆頭在地下的坐標,隨時計算防碰距離,保證軌跡精準。
由于取芯鉆具中不能攜帶常規(guī)螺桿工具,技術人員只能依靠經驗和機械性措施來控制鉆井軌跡。這一方法引來不少質疑,有人認為“是在地下盲取”。
“通過科學優(yōu)化扶正器位置和鉆井參數,靠機械性措施一點一點摳,確保軌跡按設計穿行。過程中的每個問題都是經過團隊認真考慮討論過的,我們對這個方法很有信心。”代永波介紹,該方法在焦頁66-檢2井成功應用,200多米連續(xù)取芯軌跡控制,上下偏差只有1米。
打到目的層后,如何將巖芯保持原形取出來成了最大的難題。沒有經驗可供借鑒,技術人員只能摸索著前進。
有專家建議把萬能螺桿裝在取芯筒后面,可以邊控制軌跡邊取芯。技術專家否定了這一提議,他們認為鉆進中擾動取芯筒,會破壞巖芯的完整性,容易卡芯、堵芯。最終,考慮到取芯和軌跡控制的矛盾點,技術團隊大膽創(chuàng)新,在國內首次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取芯不定向、定向不取芯。
理論是否可行,要靠實踐來驗證。江漢油田在焦頁66-檢1井運用這一思路,取芯收獲率達99.36%。之后,成功取芯的每一口井都驗證了新思路的正確性。
直井、大斜度井、水平井
不斷挑戰(zhàn)極限
“以后在直井取芯,連續(xù)10筒我們都能搞定。”說起壓后取芯,張玉強信心滿滿。
信心源自實力。一年來,按照先易后難的步驟,江漢油田油氣產能建設管理中心從直井到大斜度井再到水平井,不斷挑戰(zhàn)極限,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和工程工藝迭代優(yōu)化,創(chuàng)建了壓后復雜縫網區(qū)取芯鉆井技術,形成了壓后縫網區(qū)連續(xù)取芯配套工藝技術,在全球遙遙領先。
據該中心鉆井管理室副主任林安國介紹,在焦頁12-檢1井完成第一口直井取芯后,他們就把目光聚焦到了大斜度井。焦頁66-檢1井、檢2井、檢3井、檢4井是4口大斜度取芯井,井斜達到66度。井斜越大,意味著巖芯更易斷、易堵。
在大斜度井取芯過程中,技術人員創(chuàng)新研發(fā)了內筒扶正器,可保持取芯內筒居中狀態(tài),減少對巖芯的擾動,從而保持巖芯壓后的原始狀態(tài),并采用高效取芯鉆頭等,有效提高了頁巖壓裂改造地層巖芯收獲率。
江漢油田還創(chuàng)新取芯井筒利用模式,首次采用“四井合一”的新方式,只需打一次井眼,就能完成4口井的取芯任務,可節(jié)約幾千萬元成本。“我們在焦頁66-檢2井取芯后,分別側鉆3次,高效完成了焦頁66-檢1井、檢3井、檢4井取芯,這是國內頁巖氣井首次完成單眼四井取芯任務。”林安國介紹,4口井累計取芯進尺764.5米,取芯長度760.63米,巖芯收獲率達到99.45%,實現了“鉆井零溢流、鉆井液零漏失、軌跡零碰撞、信息零丟失”。
有了“四井合一”大斜度井的取芯經驗,技術人員又開啟水平井壓后取芯的攻關之路。“水平井要躺著取芯,進芯阻力非常大,重力下垂導致取芯筒外筒干擾內筒,巖芯易碎。”代永波說,“取芯工具長了也容易脫扣、斷裂,因此對工具的精度要求更高。”
頂著壓力,江漢油田部署了國內首口頁巖氣壓后裂縫區(qū)水平段取芯井——焦頁66-檢5井,目的是通過多種取芯方式,明確涪陵頁巖氣田焦石壩立體開發(fā)區(qū)三維空間裂縫展布特征。
焦頁66-檢5井設計取芯段266米、設計水平段1957米。針對取芯工具組合難下入、取芯工具內筒不居中等問題,技術人員優(yōu)化取芯鉆具組合,縮小扶正器軸承間隙,在提高取芯內筒居中度的同時,增強取芯鉆進的工作穩(wěn)定性,并采用含有微納米封堵材料的頁巖水基鉆井液,有效解決了壓裂區(qū)取芯易垮塌的難題,同時優(yōu)選取芯筒內筒材質,增加光滑度,減少進芯摩阻。
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技術人員持續(xù)探索工程極限,采用“六筒連接”取芯方式,形成了鉆井長筒取芯技術。為保障施工順利進行,江漢油田成立頁巖氣井壓后鉆井取芯現場技術團隊,全程駐井跟蹤指導,統一管理取芯工具準備、鉆井液性能調控、復雜軌跡控制、取芯參數優(yōu)化等工作。現場人員精細操作,高效完成取芯、割芯、出芯及地面切割、含氣測試、數字掃描等任務,確保取芯安全、出芯順暢、切割完整、資料準確。
最終,焦頁66-檢5井在水平段連續(xù)取芯進尺達240.2米,水平段芯長239.82米,水平段單次長筒取芯最長達53.7米,刷新單平臺壓后取芯總進尺最長、單井水平段連續(xù)取芯進尺最長、水平段芯長最長、單次水平段長筒取芯進尺最長、水平段取芯平均收獲率最高等5項鉆井紀錄。
“在同一井眼開展水平鉆井取芯工藝試驗的基礎上,我們又下入生產套管,以達到采氣目的,首次在頁巖氣井中實現了一井取芯、采氣雙用。”林安國介紹。同時,他們還利用該井評價小井距剩余氣分布情況,指導下一步小井距加密布井的部署,為提高多層立體開發(fā)采收率、“吃干榨凈”地下資源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