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璠先生1915年生于遼寧海城。1940年于西北工學院畢業(yè)后即奔赴玉門油礦,成為我國石油工業(yè)的拓荒者??箲?zhàn)勝利后,赴臺灣參加接收日本在臺石油公司的工作,先后任臺灣中油公司處長、協(xié)理,臺灣堿業(yè)公司董事長,為臺灣的經濟起飛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海峽兩岸的石油人同根同源、血濃于水,楊玉璠先生退休后致力于兩岸石油界的往來,是一位可敬的愛國者。2011年2月先生不幸仙逝,享年96歲。此文是對先生的悼念,亦是對所有石油老人的緬懷,期望年輕一代了解了中國石油工業(yè)開創(chuàng)之初的艱辛后能夠愈加奮發(fā)。
初赴玉門:艱辛千里路
抗戰(zhàn)時期,以孫越崎為首的一大批愛國知識分子,在“一滴汽油一滴血”的緊迫形勢下,為了支援抗戰(zhàn),奔赴大西北的玉門,在一片戈壁荒灘上建起一座現代化的石油城,在世界的東方創(chuàng)造了人間的奇跡。玉門油礦也隨之成為我國石油工業(yè)的搖籃。
1940年7月,楊玉璠從西北工學院畢業(yè),經同學介紹在重慶甘肅油礦籌備處正式加入石油行業(yè)。報到后便被籌備處領導委以押運器材赴礦的任務。
當時為了避免日本飛機轟炸造成損失,要盡量縮短在重慶轉運機器所停留的時間。午夜,空襲警報長鳴,初踏入石油之門的楊玉璠深夜時分仍然與工人一起披星戴月地工作,為防敵機來后無法上路,裝好貨的四輛卡車只好提早出發(fā),開往成都。
從重慶到玉門油礦兩千五百公里,公路路況極差,更困難的是俄制“羊毛車”的引擎和輪胎質量極劣,大部分時間拋錨修理,重慶到成都四百公里竟走了一個月。到成都只好停駛修車,無奈戰(zhàn)時汽車配件奇缺,又被迫“停工待料”。一個月后車輛整修齊備,方繼續(xù)玉門之行。
從成都北上到廣元,要渡過大大小小的河川,時逢夏秋之際,陰雨綿綿,多數寬大的河流沒有橋梁,只能依靠渡船過河。全憑人力撐渡的木船體積小得僅容得一輛卡車,每逢過河便驚險萬狀。卡車上船前先將兩條寬尺許的跳板搭在船頭,然后司機像演雜技一般開著車沿跳板上船,這時,船便像蕩板一樣晃動,稍有不慎車就會滑落河中。船到對岸,卡車必須加大油門沖坡。如遇雨天路滑,沖坡不成,卡車便會向后倒滑跌入河中,因此每逢雨天卡車只好憑岸等候。車到廣元已是秋末冬初。
進入甘肅后已是隆冬,“羊毛車”的毛病雖大為減少,但因天寒地凍,每天早晨發(fā)動非常困難,時常要用柴火燒烤機油箱底,水箱灌進熱水,再發(fā)動引擎,才能換來噗噗幾響的引擎自轉。
一日從天水出發(fā),先爬上山坡,隨后是漫長的大下坡,司機不踩油門,車行如飛,而且速度越來越快。楊玉璠心生恐懼,用手敲駕駛臺頂,警告司機減速慢行,但司機自恃技術高根本不聽。楊玉璠有大禍臨頭的預感,立即向右移動,離開靠近深谷的左方,以備出事時可跳車。突然“嘭”的一聲巨響,車頭轉向左方,直奔山谷而去。千鈞一發(fā)之際楊玉璠跳車,幸免遇難。礦長嚴爽的侄兒嚴濟川攜家屬上礦工作,太太身懷六甲來不及跳車,上半身被壓在車下,荒山野地求救無門,哀嚎而死。
車隊到達玉門油礦已是11月中旬,兩千五百公里的行程竟整整走了四個月,足見路上的艱辛。
抽水上山: 第一套自來水裝置
抵達玉門后,楊玉璠被分配到機廠實習。油礦開發(fā)之初一切都是草創(chuàng),機廠也就成為萬能的工廠,只要與金屬沾上邊兒,便是機廠的工作,可技術人員僅有主管工程師單喆穎、制圖技術員陸天安和楊玉璠,其他都是工人。
石油河是油礦唯一的水源,建礦初期的基本建設、鉆井生產、日常生活都要使用車輛從一百多公尺深的石油河河谷中將水運上來。隨著來礦人員急劇增多和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水車拉水不僅供應不上,而且費油費車輛,得不償失。
楊玉璠報到不久,一日單工程師交給他一項任務:造一臺水泵,鋪設管線抽水上山。關于材料只告訴他去材料庫找,其余再不多說一句。當時油礦的工作作風就是這樣,上級交給下級的任務不管如何去完成,就看結果。
接到任務后,楊玉璠先著手調查各方用水情況,計算出每日需消耗多少水,然后設計了一座可儲蓄48小時用水的蓄水池。根據蓄水數據再計算出110公尺高程所需動力。一切筆下工作完成后,便高興地到庫房領取相應設備。到了庫房他才知道困難所在,戰(zhàn)爭時期,重慶根本沒有足夠的動力設備,運到玉門的不僅型號各異,而且大多破舊不堪。稍好的都配給生產單位,他只好選了一部破舊的德國造單缸燒球式(發(fā)動前須用噴燈燒熱氣罐蓋上的半圓球)25匹馬力柴油機。楊玉璠將這部機器大拆大卸,清洗除銹,竟奇跡般地運轉起來。
這部柴油機與他原計劃的馬力要小,雖差強人意,也只有因地制宜以此來設計水泵。萬幸的是,經過計算此部柴油機仍可完成設計的蓄水量。
楊玉璠設計出水泵后,去鑄工場用翻砂鑄造,到現場才發(fā)現化鐵爐的容量不夠。領班建議再建一座爐。就要著手再建時,又有總領班說,礦上的車床、刨床根本無法加工鑄造的水泵,這無情地給了楊玉璠一悶棍。但他沒有氣餒,苦思冥想如何根據油礦的實際條件另辟蹊徑。
之后他決定全部改為焊接,于是又設計出水泵焊接草圖與工人商議。這臺水泵的焊接是利用大小不同尺寸的鋼管接合而成的,水泵內部的活動配件和摩擦部分用鑄銅制造,如活塞、進出水閥,由車床精細加工,缸套、閥座也是由車床加工后嚴密地鑲進鋼管的外殼里。半個月后,一個完全由機廠土法制造的水泵完成了。
至于輸水管,都是戰(zhàn)區(qū)工廠拆遷轉運到大后方的老舊管材,口徑三吋,還可用。楊玉璠根據管子情況,能耐壓的放在谷底泵房,腐銹勉強能用的鋪到山上水壓低的地方。
這樣,油礦第一條自來水系統(tǒng)建成了,雖然簡陋,但以此為發(fā)端,不久之后整個礦區(qū)都用上了自來水。
引油下山: 鋪設第一條輸油管道
油礦開發(fā)之初沒有一寸輸油管道,從油井采出的原油通過人工挖掘的壕溝導入同樣是人工挖掘的土油池,然后再通過人力夏用桶、冬用筐,搬到油車上,運到石油河谷中的煉廠煉油,致使原油和原油中的輕質油損失很大。1941年10月22日,八號井發(fā)生井噴,日噴原油1000~2000噸,8
小時便將預挖的油池灌滿。這種原始的儲油、運油辦法已經到了必須改進的時刻。油礦決定建一條輸油管道將八井的油輸送到煉廠,任務交給了楊玉璠。 其實從八號井到煉廠并不遠,但在七十年前墾荒期的油礦卻有許多極難解決的困難。玉門石油含臘高達15.5﹪,凝固點在攝氏4.4度,而油礦地處西北的戈壁荒原,海拔2400公尺,氣溫偏低,冬季長達半年之久,如果不首先解決管道與儲油池預熱保溫的問題,一切都是枉然。
首要的設備是鍋爐,恰恰庫房無貨。于是楊玉璠便組織萬能的機廠員工們自己動手建造。由陸天安設計圖紙,圖紙出來后,召集工人共同商議制造工藝。由于是以渣油為燃料,鍋爐制造時加長了燃料室與煙道,以提高燃燒率。為了牢固,所有接縫都以鉚釘接合。楊玉璠與工人一起日夜苦干,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制造出一座125磅壓力的低壓鍋爐。
從鍋爐房到煉廠直線距離僅500公尺,但輸油管道要經過一百多公尺高的懸崖,然后還要架起高架跨過夏季洪水肆虐、沙石俱下的石油河。輸油管口徑四吋,內插入1吋的蒸汽管,用于氣溫降到凝固點時加熱融油。管外保溫就地取材,河谷上面的地段挖管線溝,往溝中填充干馬糞,將管線裹住后再覆蓋沙土。懸崖及跨河的高架段,以本地產的羊毛毯包裹后,再用粗草繩裹緊。材料雖簡陋,保溫的作用卻很顯著。
這套輸油系統(tǒng)完全不用動力,自高而下,從八號井儲油池直接流向谷底煉油廠的儲油槽。但無論如何簡單,它卻是玉門油礦第一條輸油管道,并且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自力更生建造成的,因此,它也成為中國石油工業(yè)在抗日戰(zhàn)爭中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一個象征。
文章及圖片資料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