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中國第一座石油機廠
時間:2019-08-10 12:14
來源:
作者:馬鎮(zhèn)

這張玉門油礦機廠的工作照大約拍攝于1942 年, 皮 帶 式的動力傳送點破了機床的陳舊和設備的簡陋。由于物資的缺乏,機廠初始僅有一臺車床,一臺鉆床,一臺牛頭刨維持著全礦的機械修配和制造,后來又從萍鄉(xiāng)煤礦調(diào)過一些破舊的機床,也不敷派用。好在有一位畢業(yè)于天津北洋大學機械系的主管工程師(即廠長)單喆穎,由他指揮著帳下的工段領班,依然成就連連。他是單槍匹馬闖戈壁,懂機械的就他一個,還有一位是繪圖員,其余都是工人。玉門油礦正式開發(fā)后,機廠逐漸發(fā)展到近千人,技術員才隨著多起來。
玉門油礦機廠雖然簡陋,但對戈壁孤島上物資奇缺的油礦,它卻要擔負起所有機械的維修和制造,致使業(yè)務包羅萬象,大至鍋爐電機、鉆采設備、煉油裝置的制造維修;小到菜刀、煮飯鍋、炒勺、冬天取暖爐子的制作,無所不能,全礦的人稱他們是“萬能的機廠”,單喆穎也被稱為“萬能的主管工程師”。說說單喆穎過五關斬六將的事吧:一日,礦長嚴爽派人從重慶訂購的鉆機封井器,高壓下漏油漏氣不能使用,送到機廠維修。單喆穎出手再造,先用鋼板焊成閥芯,再用鑄鐵包鑄成一體,經(jīng)試壓一舉成功。采油奇缺輸油泵,又采購不到,嚴爽無奈請單喆穎試造。
單喆穎依照美國輸油泵設計圖紙,很快制造出不輸美國貨的輸油泵。從此油礦 80%的輸油泵由機廠制造,讓油礦員工倍感自豪。原油煉制后的廢渣油無法利用而丟棄,礦區(qū)生活用煤卻年需萬噸,于是,總經(jīng)理孫越崎“下詔”,懸賞二百萬元給能夠制造出渣油爐的人。單喆穎“揭榜”,隨即發(fā)明了渣油爐:一個上小下大的三層鑄鐵塔盤,使用時先將渣油滴到頂層盤上,盤滿再溢滴到中下層盤上,點火后渣油氣化完美,火焰干凈無煙。孫越崎欣喜若狂,但二百萬元的懸賞因財務制度最終只發(fā)了二萬元,單喆穎全部為機廠員工賣了技術書籍。內(nèi)疚的孫越崎直到晚年還為這件事致歉。礦區(qū)用水量日益增大,需要高程水泵將石油河的水提到崗上。水泵外購不到,孫越崎只好請他的老部下單喆穎想辦法。
單喆穎利用套管做主體,再從材料庫中挑得一些廢舊材料,設計焊制成兩臺高壓水泵,用兩臺柴油機驅(qū)動試車一次成功。河水上崗,全礦歡呼。輸油管道建成后,總是解決不好原油冬天凝固的問題。孫越崎只好把這個難題又交給單喆穎。萬能的單喆穎在輸油管內(nèi)設計安裝了一條細的蒸汽管,輸油的同時輸送蒸汽,原油在蒸汽的高溫下自然保持液態(tài)不再凝固了。這是中國人第一次使用蒸汽加熱法輸油,單喆穎也成為中國蒸汽加熱法輸油第一人。運輸課的一輛汽車發(fā)動機的凸輪軸斷了,有人建議找機廠修,司機對機廠的技術不屑一顧,妄說!這種軸連西安都修不了.把損件拆下來研究測量后,先在車床上車個軸,再按測得的數(shù)據(jù)用手工去掉多余部分,打磨淬火做成新軸,裝上試車,汽車行走如初。單喆穎領導的玉門油礦機廠名聲遠播,成了蘭州以西新疆迪化以東一千三百公里內(nèi)唯一的“萬能機廠”,在抗戰(zhàn)艱難的歲月里,以簡陋的設備承擔起中國石油工業(yè)拓荒期的機械制造重任,實為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