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油田試采二廠所管轄的區(qū)塊構造破碎,其中,相對整裝的油藏基本實施了早期注水開發(fā),但相對邊遠零散區(qū)塊普遍存在儲量規(guī)模小,遠離已建注水系統(tǒng),如果采用傳統(tǒng)注配工藝模式,地面工程難以配套,難于實施注水開發(fā),嚴重影響了全廠開發(fā)水平和采收率的提高。為此,我們以馬31、崔17為切入點,開展零散區(qū)塊注配工藝新模式研究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地面注配工藝新模式
江蘇油田地面配注系統(tǒng)多采用“注水罐、注水泵、注水干線、配水間、注水支線、注水井”形式,配水間結構多采用“流量計+節(jié)流閥”的組合形式。馬31距離黃四注水站8.7km、馬5注水站5公里。崔17距離最近的高二聯(lián)注水站10公里左右,均遠離已建注水系統(tǒng)。采用已建注水站高壓配水工藝模式因距離遠,施工難度大、建設周期長;系統(tǒng)調配難度大;污水在輸送過程存在沿程污染(特別是細菌的繁殖),注水水質難以保證。采用小站增壓注水工藝模式因距離遠,施工難度大、建設周期長;須設專崗,管理難度大;污水在輸送過程存在沿程污染(特別是細菌的繁殖),注水水質難以保證;且油藏開發(fā)的不確定,一旦地質要求注水井停注,采用傳統(tǒng)的注水工藝模式將會造成設備閑置量過大。
傳統(tǒng)工藝模式在零散區(qū)塊注配中面臨的問題,如今,由于采用新的工藝模式,可以有效的加以解決。
移動式注水一體化裝置 經(jīng)過優(yōu)化設計與組合,將活動板房、注水泵、計量儀表、變頻及自動化、降溫設備及配套管線閥門等設施有機組裝在一起。整套裝置具有結構緊湊,占地面積小,計量準確,安全可靠,自控化程度高,安裝使用方便等特點,如圖1。
地面恒流配水器工藝 地面恒流配水器是由配水器主體、帶壓可調恒流配水芯、單流閥、壓力表(注水壓力或油、套壓力)、壓力表閥座及溢流閥(溢流頂針)所組合成。核心部件是恒流配水芯。見圖2、圖3和圖4。
地面新注配模式的應用
為解決傳統(tǒng)注水工藝在馬31、崔17站(圖5)存在的種種問題,根據(jù)其周圍環(huán)境與現(xiàn)狀,因地制宜采用“移動式注水一體化裝置+地面恒流配水器”工藝模式,其流程示意圖如圖6。
該工藝模式特點如下:一、因地制宜采用清水作為注水水源,投資小、施工周期短。二、簡化供水工藝,省去喂水泵,新建16m3高架注水罐一座,并在罐上安裝高低液位自控裝置,用以控制進水閥,使罐內液位始終在合理的范圍內;達到了節(jié)省投資,減少工人勞動強度的目的。三、應用地面恒流配水器輔助配水,省去配注間,起到了節(jié)省投資,降低勞動強度的效果。
在馬31塊的使用情況 馬31塊移動式注水泵站對應水井兩口:馬31-3、馬31-11。徹底改變馬31斷塊“有采無注”的局面。
地面恒流配水器在現(xiàn)場應用時,只需根據(jù)地質配注要求,相應投入額定水量的水嘴,與配水器組合應用,實現(xiàn)對注水井的定量配水,使配水過程一次完成。該配水器在現(xiàn)場應用的情況見如表1。
在崔17的使用情況 崔17移動式注水泵站對應崔17-2、崔17-6注水井。崔17-2注水井對應的崔17-1采油井已初見注水效果,見表2。
從馬31、崔17應用的情況來看,該注配新模式能確保配注量的完成,能有效補充地層能量。
新舊地面注配工藝投資對比
從表3可知,馬31塊在使用新注配工藝后,比較前兩種工藝分別節(jié)約投資約44萬元和62萬元。崔17站在使用新注配工藝后,比較前兩種工藝分別節(jié)約投資161萬元和195萬元。
目前在試采二廠零散區(qū)塊中20萬噸以上儲量的區(qū)塊多達26塊,應用“移動式一體化注水裝置+地面恒流配水器”模式,能切實解決邊遠區(qū)塊注水難的問題。在地面注配工藝中,應用“移動式一體化注水裝置+地面恒流配水器”模式,可以大大降低投資成本及運行費用,具有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地面恒流配水器是一種操作簡單、實用、可靠的定量注水工藝技術,現(xiàn)場應用方便,有效的降低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